後记──那城市
我其实从不曾在那城市里真正长住过,甚至,每回到那城市,总带着一点排斥与抗拒,无论为何而去,总在事毕後匆忙离开,就怕多留一分钟,会让自己迷失了路径方向,或者淹没在汹涌的人潮中──我说的当然是台北。
那城市里的人们有着我所陌生的思维模式与始终跟不上的匆忙脚步,用同样的语言文法说出我领略困难的内容,也用不太一样的观点跟我一起观看眼前相同的世界。大概是因此,所以太多年来,我只能是那城市的过客却永远无法真正侧身其中并在那里自由呼吸着。李锺祺或许就是这样的人。
本来这不是我今年该写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有我非写不可的必要理由。当年岁渐增,慢慢走出了青涩的少年或青年岁月後,社会化的过程中,忽然明白爱情原来不会永远只有爱情,更多时候,风花雪月的背後还有明天午餐吃什麽的顾虑,两小无猜的甜蜜中也藏着这个月薪水不太够用的无奈感。所以我想或许就是时候了。
如果故事里那段爱情的时间线往後挪一点,金鱼不要太早爱上李锺祺,或许慢慢习惯城市生活的李锺祺会更加沉着稳定,更能面对与处理自己心里那些矛盾冲突,那麽这个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但如果李锺祺已经不是最初刚来台北时的李锺祺,金鱼是否还有可能会爱上他?或许这些处在拥挤世界中,但却孤单寂寞的灵魂,谁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归宿吧?人与人的距离愈近时,原来心与心也就愈远,於是每个人都渴望着回到那个简单而又单纯的原本世界中,但偏又谁也回不去。映竹最後还是得回去上班、李锺祺还是得胜任这家大饭店的执行长特助,唯一一个能够走出去的金鱼,却已经伤痕累累。那城市太美,但美在虚无,美在冷漠,美在每一个走进那城市的爱情迷宫里的人,都非得成长,也非得顿悟不可。
所以後来我写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如大多数我听过这城市里所发生的爱情故事一样。平凡无奇,普遍性之高彷佛所有看这故事的人都可能成为故事主角,甚至你会觉得可能在什麽样的电视剧或小说里发现过类似的脉络。但我说,对,就是这样,因为我们都活在相同时空中,这些爱与不爱只能反覆上演,直到哪天既是对的人,又是对的时间点上,「全文完」三个字所画的才是完美的休止符。
那就别再细细计较李锺祺或金鱼或映竹的每个转变了吧?当我们都允许这城市里原来竟有着如此之多的不完美时,这些与城市踩着不同步调的人又怎能好好地、自在地呼吸着城市里的空气呢?这些人,在品嚐着爱情的当下,同时也经历着疏离、桎梏,以及空洞虚无的痛苦,於是带着伤,走向各自的结局,而结局之後的一切则只剩下一张名为「後来」的明信片,以及每个人自由的想像。这个故事是结束了,但那城市始终不变的微细冬雨与霓虹掩映中,还有更多等待发掘的美好或不美好,依旧眩惑着每个渴望爱情的人。我是写小说的人,故事云淡风轻,留下的是太多如同现实之不可预知的片段,要给每个看故事与活在故事里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人物的名字,金鱼的菁瑜二字,已经在「爷爷」口中解释过、映竹则人如其名,就如同竹节一般,在一定幅度内可以被扭曲,但压抑至极时则玉石俱焚,竹能断而不能折屈,是这样的精神让她最後选择放弃那段几乎已成定局的婚姻、李锺祺是故事中除了女主角之外,唯一需要绰号以表现个性的人,这不在话下,但我想说的是刘子骥,这个刘子骥是故事里最台北的人物,他很自在,懂得改变,虽然内心里或许还有着对爱情的坚持,可是却更知道在现实中如何取舍。他是台北的刘子骥,不是《桃花源记》里的刘子骥,古代的那个刘某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桃花源,但台北的刘某一如金鱼的观感:只要他愿意,恐怕可以有一堆桃花让他挑。以古映今,其实他才是故事里最带哲思的人物了。
最後,感谢每个陪我认真写完这篇小说的人,更感谢每个在陪我写小说时还努力帮忙给意见的朋友,在每个我写到彷凰无助的时刻里,多亏了大家的相陪,感激殊深,谢谢你们。
穹风2011.03.30台中,大里